自從兩年前和小喬第一次走過百里行後,當時那段路途中的見聞、感受、留下的回憶、感情的提升另人難以忘懷,原本希望去年能再走一段,但因為剛換工作,沒空安排而做罷,因此今年初下定決心,一定要在暑假期間再安排一次更長、更遠、更久的百里行。

(請點選以下連結參考2014百里行遊記:前言 | Day 1 | Day 2 | Day 3 | Day 4 | Day 5

既然決定要走,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選擇路線,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安排體力可以負擔、安全較無顧慮、時間許可的步行路線,就成為出發前最大的挑戰。

曾經考慮過高雄走到墾丁,總距離約120公里,可以在4-5天內完成,最後以清涼的海邊假期收尾,但研究過後發現這段路簡直比鳥不生蛋還要荒涼,走起來應該會無聊到爆,馬上完全排除。

另一個選擇是花蓮走台東,沿途可欣賞花東縱谷的豐富美景,到了台東還可以進行台東老家的尋根之旅,但總距離長度超過180公里,以上次的時間來估計約需至少8-10天,算了算可能沒辦法在有限的假期內走完,只好留待以後再考慮。

台中走台北則是希望延續上次往家的方向走的主題,總距離約170公里,也是稍長,且新竹到台北的路程已經走過,同樣的路不走第二遍是我的基本原則。

每一個路程都需要不同的天數與不同的考量,最後選擇了接續上次的行程由高鐵新竹站開始一路往南走,最後以台中為終點,最短距離是100公里,繞一繞路參觀景點應該可以延長至130-150公里,比上次要有挑戰性,而且這樣安排有一個好處,就是應該可以在小喬小學畢業前,一起走完西岸主要城市的目標。

規劃期間就如同上次一樣,運用Google Maps和網路可查得到的資料研究路線及行程,定出每日應走的距離、下榻的旅社、用餐的地點、休息補給處所等必要資訊,盡量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,原本還打算找一個週末開車把路線實際走一遍,但其實有了Google的資料大概足夠了。

新竹往台中路段最大的挑戰性就在地勢起伏,山多田少的丘陵地形

新竹往台中路段最大的挑戰性就在地勢起伏,山多田少的丘陵地形,尤其是三義路段更是我在規劃時最擔心的地方,屢次用Google Streetview確認所走的路段狀況,但其實內陸山線除了台13線外也沒別的選擇,若要完全避開爬坡的路段就只能選擇走海線的台61線,除了距離較長之外,路過地點住宿也比較少,因此還是硬著頭皮選擇了山線,只要不是短距離陡坡,理論上不會太難應付。

行程安排
行程安排

經過了幾次的規劃安排之後,最後路程的安排如下:

  • 第一天:高鐵新竹站 – 竹南,距離約27公里
  • 第二天:竹南 – 苗栗市,距離約20公里
  • 第三天:苗栗市 – 三義,距離約23公里
  • 第四天:三義鄉 – 大甲,距離約22公里
  • 第五天:大甲 – 梧棲,距離約22公里
  • 第六天:梧棲 – 台中市中心,距離約25公里
  • 第七天:台中市中心 – 高鐵台中站,距離約13公里

總距離加起來150公里,花六天半的時間,比上次五天實際走了要多了50公里,考量小喬也長了兩歲,增加的強度應該還在可接受範圍內。

為什麼不騎車?因為要有車,還要會修車…

最後補充一點,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騎車?在此特別說明如下:

  • 首先,要先有車,還要兩台車,花費太高。
  • 騎車旅行,還要先會修車,技術太高。
  • 和小喬騎車的經驗就是他老是落在後面,沒辦法兩人同行聊天,不能同行,就沒有意義。
  • 不小心摔車,受傷可能性太高,走路跌一跤或許只是擦傷,但騎車隨便一摔,可能就挺嚴重的。
  • 再者,平常沒練過,爬坡還不是要下來推,推自行車更累。

所以,我選擇萬能的雙腳,以上說明。

裝備篇

這次當然還是繼續使用上次購入的Radical Design行李推車,這兩年來大頭歐網站亦持續收到網友詢問關於推車購買的事宜,也許這是另一個商機哦!

Radical Design的推車真的讓徒步旅行輕鬆許多,行李不用背在身上。
Radical Design的推車真的讓徒步旅行輕鬆許多,行李不用背在身上。

有了前一次的經驗,這次在安排行李上簡單了不少,幾樣上次帶了卻沒派上用場的東西就直接排除,比較不同的是由於這次山路較多,有可能會面臨黃昏時段仍在趕路,為免發生意外,在推車上多加了一些安全燈,以提高識別度,不過所幸之後一個也沒派上用場。

這次更換了闊邊帽,取代了之前使用的鴨舌帽,事後證明這是個再正確不過的選擇,遮陽效果好太多了!

徒步旅行防曬是很重要的,除了要勤補防曬油之外,袖套是個不錯的選擇,上次幫小喬準備了袖套,但他那時還太小,即便是最小號的袖套戴上去都鬆垮垮的,這次總算可以戴得上去,但他老是嫌熱,最後還是沒用,整支手曬得跟黑炭一樣,我則是全程戴著,所以手臂沒有變黑,但手掌到是黑得不像話,路程最後幾天低頭看到雙手老是覺得怎麼手這麼髒。

攝影器材

除此之外,這次最較複雜的是攝影器材:上次或許是因為第一次走,因此一路上都比較擔心安全、注意路況,並沒有拍攝影片,直到最後兩天進入市區後心情較為放鬆才拍了幾段,回來之後仔細檢視後才覺得有點可惜,畢竟第一次是最值得珍惜的,往家的方向走更是充滿濃厚感情,出發前就決定這次一定要多拍些影片,回家後剪成短片回憶,因此在拍攝器材的安排上花了最多的時間規劃思考。

這次攜帶了一台Sony A6300加兩顆鏡頭,加上兩台Sony Action Cam運動攝影機FDR-X1000V和AS15,還有正流行的LG 360 CAM 全景攝影機,希望能將父子兩人同行的過程忠實記錄,回來後與家人分享我們的感受;除了攝影機和相機外,還帶了好幾隻自拍棒,推車上也加裝了幾個雲台以方便安裝攝影機。

設備都有了,剩下的就是攝影技術,要知道,大頭歐雖然很愛拍照、很愛錄影,但從來也沒有花時間去研究過拍攝的技巧,因此出發前特地找了老友大狗導演,請教了一些拍攝的訣竅,簡單的來說,就是希望大狗能指點我一些一般人都可輕鬆運用的觀念與方式,讓我回來之後至少有些像樣的素材可以使用。

Related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