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步重建完成的草稿,仍有許多細節待確認及調整。
1998年外觀舊照

先從屋外說起,由於台灣濕氣重,為了隔絕濕氣及保持通風,日式住宅皆規定床板需離地至少60公分以上(部份有到70公分),因此建築第一層即為興建連續基礎「勒腳牆」(稱為布基礎),將屋底拉高,用以支撐上方的木地板及樑柱等設施,基礎保持中空,四側皆留有通氣孔,但為避免爬蟲類(尤其是蛇)住到屋底下陰涼空間,然後沒事爬進屋內嚇主人,通氣孔皆有柵欄阻隔,有些是金屬,也有些是泥作,台東舊宅的舊制已不可考。

日式建築著重衛生與通風,第一層連續基礎「勒腳牆」將屋子架高至少60公分(這只是我為了畫屋子而做的示意,實際應不是完全一致)
台東舊宅的布基礎之通氣孔,不過據家人回憶當初應該已經沒有任何柵欄,因為時常會有蛇爬進爬出,小孩也會趴在通氣孔邊往裏頭瞧。
台東舊宅屋頂形式

主屋頂的形式是所謂的「寄棟屋根」(四落水),意思就是屋頂由一條水平的屋脊/正脊與四個方向的斜脊/垂脊組成,共有四個斜面可分別排水;後方便所凸出部份則是「切妻屋根」(二落水),只有兩個斜面。

左為切妻屋根,右為寄棟屋根。

從1998年殘破的舊照片和671號重建的建築綜合推斷,屋緣的瓦片應唐草瓦,原本在繪製3D時只想找個類似的材質貼一貼就算了,但我真的沒事就喜歡幫自己找麻煩,畫了這麼多細節之後,連整棟建築的牆面雨淋板都是一片一片畫好,怎麼可以在屋頂上這麼隨便呢?一但動了這個念頭就停不下來,於是趁著前一陣子在泰國出差前先畫好瓦片,出差那一整週晚上回房間沒事時就一片一片的複製、貼上、調整位置、傾斜角度,但因為當時畫的一個數字誤差,且省略了其中某個步驟,導致回國後發現尺寸有誤,只好整批重畫,所幸掌握了訣竅後,重畫並沒有花上多少時間。

屋頂斜脊收尾用的鬼瓦我只能參考照片畫出約略的形貌,但完全不是實際的造型,只能意會。
1998年屋頂舊照

院子裏有兩棵爺爺當時種下的大樟樹,連同舊宅的圍牆,成為現在唯二尚存的回憶,但因為圍牆其實是後期才增建的,所以家人們對於圍牆本身其實沒什麼感覺,叔叔還一直叫我拆掉它。

1970年代左右照片,應是後期回去探訪時所攝,可看出門口兩棵樟樹已非常茂盛。
3D重建示意圖
廚房外側牆面,據家人回憶,以往這兒有很多彈孔,偶爾小朋友們會跑來這兒挖彈殼。

Related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