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東民權里日式宿舍重建之路 Part 4:室內上篇

玄關

推開大門首先面對的就是玄關,進門左側設有鞋櫃(稱為「下駄箱」),但大家不太記得鞋櫃裏到底是幾層,以約90公分(3尺)的高度推算,應該至少有三至四層。玄關與室內空間有約30-45公分的落差,因此設有一台階,小叔叔說以前老爹坐在玄關處教他綁鞋帶,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模仿哥哥,當時情境歷歷在目。

玄關3D示意圖

位於進門右側的「應接室」,是大姑姑以前的房間,原本官舍設置此一空間之目的是用來與客人會面,由於此區房舍當初是給學校教職員(可能是校長、教諭等較為資深的)因此為顧及身份地位,多設有與日常生活空間區隔開的獨立會客室。

應接室的3D示意圖
1998年的應接室照片,當時部份屋頂已坍塌。

應接室與走道有門相通,進出方式是使用以門軸為主,旋轉拉開的「開戶」形式(就是一般的門啦!),至於其他空間多是用橫向水平推拉的橫拉門,稱為「引戶」,雖然一開始問大家的時候,大家都說當時室內沒有一般的門,只有橫拉門,還一直跟我強調:「日本人那有在用推門的?」但事實上自明治時期開始,民宅和官舍普遍都流行和洋混搭的設計風格,僅主要空間鋪設榻榻米,其餘各間多為木地板且使用西式傢俱,台東舊宅興建於1940年(昭和十五年),應接室使用推門亦是同時期非常普遍的設計。

座敷與居間

日式家屋最主要的空間「座敷」,也是當時一家人生活的客廳。

日式家屋最主要的空間稱為「座敷」,大小是8張榻榻米(8帖),老爹很多年以前跟我形容時就說房子裏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客廳是8帖,爺爺奶奶房間(稱為「居間」)則是6帖,我也是依此做為格局推估的出發點。

全家在客廳合影,可看到後方的「床之間」,內有十字架及聖像,據說這張照片是鄭鴻聲神父照的。

床之間(亦稱為凹間,壁龕)是位於客廳內側,一般接比室內地板高出一節,日本人會在裏頭掛些字畫、花卉、盆栽等裝飾物件,用以展示主人的品味,老爹一家人入住期間,在這普遍被視為家屋中最重要的空間則是放了電唱機和十字架等物,以彰顯天主教對我們家庭的重要性。

1998年的殘破狀況,為何會知道那時房子已經十年無人居住呢?其實是從牆上掛的民國77年曆推斷的。

床之間旁的儲物櫃平常是放被子等物品,姑姑晚上還會睡到裏頭去,就像哆啦A夢一樣,原本是紙門,我們1998年去時已改為木板門。

與座敷相連的是居間,當初是爺爺奶奶的房間,大小是6張榻榻米,裏頭有放雙人床和一張書桌,居間與座敷中間以紙門(稱之為「襖」,紙糊的、不透光的隔間用門)做為區隔。

與座敷緊臨的稱為居間,共六帖,可拉開紙門與座敷連成一大間。

茶之間與炊事場

餐廳3D示意圖

走廊左側另一個主要生活空間則是餐廳(茶之間),大小是4帖,餐廳內側有一個平台,依日本家屋設計的原理推測,此處原始應為儲物空間(押入),老爹他們入住時可能已經沒有原來的紙門,所以當時是利用這個空間準備餐點和放碗盤,老爹說他以前都在這裡幫奶奶桿麵,大姑姑則是在吃飯時間用這裡分配食物給弟弟妹妹,把大家要吃的一份一份排好。

餐廳旁的出格子窗可直接看到院子,小時候大夥兒會坐在窗邊,腳掛到窗外晃來晃去玩耍(窗口可遠眺隔街的女中宿舍群)。

餐廳與廚房之間的櫥櫃3D重建圖。

經過餐廳後到達廚房(台所或炊事場),餐廳與廚房之間有一櫥櫃(食器櫃),1998年造訪時櫥櫃仍保存良好,現存的寶桑路404巷28號宿舍中亦有相同設計,家人說當時飯後會將剩菜剩飯收到櫥櫃中,到了下一個用餐時間大家再一一端出上桌。

1998年所攝的餐廳櫥櫃。

至於廚房的變動應該頗大,由於早期並沒有瓦斯爐等現代設備,1940年代的原貌應為燒柴的灶台,老爹依稀記得以前面向正門側是洗碗筷的水槽,右側則是炒菜作飯的地方,早上起床後在戶外燒煤球,著了以後再拿進來使用,叔叔則說灶台腳落有一個洞,裏頭很多蟑螂,但由於大家的形容模糊不清,且實際構造已不可考,我只能依照網路上找到的一些參考資料依樣畫葫蘆。

餐廳與廚房示意圖
廚房側邊有一組橫拉門可以通往戶外。

廚房側邊有一組橫拉門可以通往戶外,日式住宅多半都有「裏玄關」的設置,位於廚房與浴室之間,讓家中的婦孺日常生活出入之用,與給尊貴的客人所使用的玄關功能區隔。

浴室

廚房另一邊則是接著進入浴室,也是我這次重建中困難最多的地方。

各人說法最大的出入就在於浴室的格局,大家的記憶頗為凌亂,根據大家的說法,當初通往戶外的是橫拉門,大小與正面玄關門同寬(約6呎),這兩扇橫拉門一半是開往浴室,一半是開往廚房,我在許多圖面中都看過類似的設計,但問題就在於:「從廚房進入浴室後,兩者之間該如何隔開?」家人們對此眾說紛云,有些人說沒有門,有些人說是另一扇橫拉門,沒有門理論上是不太可能,難道說進浴室洗澡然後給廚房的人看光光嗎?橫拉門是可能的選項,但從室內配置的邏輯、常理、僅存照片中卻又找不到較為合理通用的設置方式,如果是橫拉門,應是從內牆往通往戶外那一組橫拉門拉過去,兩者呈垂直狀態,但感覺頗不合理,難道浴室的拉門就這樣拉過去頂在側門上嗎?側門中間應該也不會有根柱子做底吧?

在《台灣並南方向小住宅懸賞圖面集》第10-11頁的圖片看到幾乎相同的設計,所以在平面配置上應該沒有疑慮,但轉成3D立體造型時,鑽研許久仍不瞭解其運作方式,目前只能依靠多數人不是很肯定的說法暫時繪製。

《台灣並南方向小住宅懸賞圖面集》第10-11頁原圖及局部放大圖,畫面上虛線的意思是?實線的意思又是?

有些人問我為什麼浴室要有門通往戶外,其實很簡單,早期都是燒水都是在戶外,靠著燒柴或煤炭做為燃料,浴室對外開門可以方便取水及倒水。

我們1998年造訪時發現最後的住戶利用浴室側的儲櫃空間(稱為「物置」)建了一個現代的抽水馬桶,據家人回憶,原始空間是面走廊開的櫥櫃,爺爺在裡頭儲存私釀的酒,看來我找到了我們家族釀酒的基因源頭了。

另外,浴室另一側可通往後方的女中室,但老爹等人入住時期是常閉狀態,而門的形式據老爹等人回憶應該是橫拉門,但實際舊制不詳。

浴室重建示圖。

Related Pos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