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國網路科技新創Luka於2016年首輪募資獲得4百多萬美金,而他們的發明更引起了廣泛的討論,Luka擅長開發擬真聊天機器人(chatbot),chatbot已經存在超過數十年,坊間甚至還有chatbot開發競賽,藉由參賽chatbot與評審對談,以判斷與其聊天的是機器人還是真人,但Luka的chatbot另闢蹊踁,它們的chatbot其實是死人。
Luka提供的服務是將逝去親友數位化,藉由分析研究亡者與其他人的對話內容,解讀亡者的生活習慣、用語措辭,甚至其行為觀念的解構,運用人工智慧演算後產生的chatbot,能夠模擬符合亡者的溝通方式,讓在世的親友能夠與其進行對話,就像他不曾離開一般。
面對親友的離去,每個人都選擇不同的方式哀悼,不外乎看看亡者照片追思、與親友聊聊在世時的趣聞、或把兩人來往的信件一封一封細讀,我講的是真正的紙本、放久了會有霉味的那種信件,當然,在數位的時代,或許也會看著彼此的簡訊、聊天記錄,藉此回憶亡者,但Luka的技術讓人們可以與已逝親友以擬真的方式持續互動。
Luka的科技持續演化,也許將來的某一天,已經逝世多年的好友將會以虛擬的身份在你生日那天,在臉書上留下生日快樂的賀詞,或在你升職加薪時,以擬真的詼諧語氣恭喜你,你也可以在心情沮喪時,與往生老友在線上吐苦水,就像當年一樣。
好比說掃墓時舉起手中的線香,對爺爺奶奶說聲:「你們近來好嗎?」我知道他們不會回應,但如果能夠透過科技解析他們生前的資訊,進而模擬出符合他們個性的回答,也許他們會說:「不太好,麻將老是輸…」,或是「你奶奶又不讓我抽煙了…」,僅管內心深處知道這一切是虛擬,但或許亦有助於情緒的抒發。
過去我們無法分辨網路世界中與我們對話者的性別,也許之後甚至要煩惱,在終端機的另一端的,到底是人還是鬼?
僅管追思的方式因人而異,但多少都希望能在這個世界,為已逝者留下些許蛛絲馬跡,過去有些父母在逝世前留下給年幼孩子的信,每年生日時委託親人一封一封交給孩子,在父母離世二十年後仍能收到親筆信函,似乎他們仍陪伴在身旁一樣。
在數位的時代,追思的也隨之數位化,Xbox某款賽車遊戲能夠將最佳紀錄儲存下來,玩家下次再玩時可以與自己之前留下的紀錄比賽,美國一位年青人父親過世數年後,在家裏老舊的Xbox中發現父親留下的賽車紀錄,因為這個功能,他能夠在父親過世後仍能重溫兒時兩人同樂的回憶,在電動中與亡父的身影競速,而每一次當自己快要獲勝時,他選擇在終點前停下,讓父親的紀錄能持續保存,留下與父親在數位世界再相遇的機會。
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分野愈來愈模糊,或許肉體有它的使用期限,但透過類似的科技發展演化,也許在世的人能夠在網路世界中,藉由逝去的親友留下的蛛絲馬跡,建構出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延續,而那些仍存在的人,可以藉此獲得一些安慰。
近年有些人因年歲漸長、或罹患現階段無法治癒的絕症,為自己或為親友選擇在死後將肉體或腦部以極度低溫冷凍保存,期待的不只是留下些紀錄與回憶,而是希望日後科技的演進能帶來重生與重逢的機會。
追求永恆的生命是為了自己,還是為了不讓週遭的親人痛苦?是為了長生不老的奢望,還是單純懼怕死亡的未知?